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江门是珠三角的“米袋子”“菜篮子”,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理念,带着浓厚感情谋划推动乡村振兴,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
江门日报记者了解到,江门市目前正在加紧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三个阶段、九大工程,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纲领,着眼解决制约我市乡村振兴的关键性问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以及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高质量稳定脱贫水平和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
打造产业兴旺的现代农业
以园区为载体,以利益为联接,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走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打造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现代农业,实现富民兴村、乡村振兴。
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千年人参,百年陈皮”“广东三宝之首”……新会陈皮虽有近千年历史,可新会陈皮产业产值到1996年还不足300万元。2000年以来发展迅猛,到2017年已突破60亿元。
“以前卖‘一块皮’,大家不懂它的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都在关注健康,把陈皮和茶文化糅合后,柑普茶很快打开了市场。”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柏余跟新会陈皮“打交道”20多年。从陈皮月饼到柑普茶,懂“深挖”的区柏余让陈皮不断升值。
去年9月,新会陈皮产业园入选“国家队”,“一轴、四园、三基地”空间布局,“一皮三产四业”全产业格局,明确了一条特色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同年12月,第四届陈皮文化节举行,首批系列项目公布。投资8亿元的丽宫新会陈皮产业园,布局新会柑深加工孵化中心、新会陈皮研究院等入选首批项目。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全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作为侨乡农业的“名片”和“国字号”平台,新会陈皮产业园走在了前面。
记者了解到,江门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现代种业产业园区、蓬江杜阮凉瓜产业园、江海葡萄产业园、新会陈皮产业园、台山芦荟加工产业园、开平禽养殖蛋品加工产业园、鹤山茶叶产业园和恩平粮食加工园区8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为基础,引领江门市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产业兴旺。
2、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乡村振兴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兴旺,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兴旺,农民的生活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在逆城镇化的背景下,即便有人才回流到农村基层,也很难留得住。”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刘志方说。市社科联主席谭乐生也认为,如果不把产业做起来,乡村只做好环境,也没有办法发展,要有产业支撑,走现代化、集约经营的道路。
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分组谈论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热议焦点。而在这其中,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外,如何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样备受关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就业创业。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就是要把产业链上分工的个体,串联成“利益共同体”。以新会陈皮产业园为例,“以陈皮为特色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处长梁友强,把这一发展模式归纳为“产业融合型”。
产业园项目之一的陈皮村,是中国首个大型特色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陈皮村常务副总经理吴曼菲认为,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基于此形成的“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旅游+互联网”经营模式,将推动更多农户参与分享产业增值受益。如今,这一经营模式已推而广之。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这场“大会战”里的第一场“攻坚战”,而“三清三拆三整治”则是吹响这场“攻坚战”的“号角”。
1、大力整治人居环境
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江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是江门市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先行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突破口,来苏村已经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布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建设文化广场、文化综合楼、水上休闲公园、“一河两岸”绿化美化等民心工程,大大提高了村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江门市正在全域推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2019年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三清三拆三整治”只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第一步。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梯度、分类型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村道巷道硬化、饮水安全、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逐步向自然村延伸覆盖,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江门市目前正在加紧制定《江门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总体方案》,部署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基础整治期、巩固提升期两个阶段,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10年时间将全市纳入整治建设规划范围的1108个行政村(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让生态变成“摇钱树”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为乡村新业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振兴与之前提出的农村改革有什么不一样?这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农村产业业态的变化。如今的乡村已经出现了很多非农业的行业业态,我们必须要对乡村振兴有全面、理性的认识。”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分组讨论上,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钛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新业态最突出的表现。今年3月,历经两年多的打造,广东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台山中国农业公园正式开园,集聚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教育科普等功能,实现岭南稻作文化和侨乡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探索了文旅结合、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模式”。其中,“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作为起步项目之一,被打造成广东首个水稻主题园,都斛“万亩农田”、台山大米因此声名大增。
不仅仅是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还明确提出,要打造乡村旅游新路径,到2020年全市连线连片发展14条以上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培育5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让生态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成为“聚宝盆”。培育岭南特色小镇,加快中信赤坎古镇和华侨城古劳水乡两大龙头旅游项目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编制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目录,建设江门最美100条乡村,并沿片推动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发。在乡村振兴大局中,市旅游部门将把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民居、休闲农庄等作为工作重点,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市旅游局副调研员黄玉华说。
开展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2013年新会区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自2014年3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新会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实施“两田制”确权方式,推进有序流转、集约经营,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确权率达96.8%。目前,新会区全区流转土地超3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7成,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3家,带动农户12万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9家,流转有序推动集约经营。
此外,新会区还着力推动了村组两级“三资”监管全覆盖,创造性建立了“一机构、两平台、三中心、四机制”的“三资”监管模式,构建起新会特色农村“三资”监管体系。去年,新会区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区,并加快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三是建立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机制。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开展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江门的改革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我市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大胆闯、大胆试,确保各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
其中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今年要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和集体收益分配制度等。
“江门农村改革任务光荣而艰巨。”市农业局局长郑少强表示,接下来要抓好改革创新,推进新会国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鹤山国家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更多改革红利。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