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经过举国上下的不懈斗争,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作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中国已按下“重启键”,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提振信心。这其中,中国出口农企的积极突围、“农”字号中欧班列的持续运转……都为“世界工厂”的平稳运行增添了保障。
“只有全力支援,才能为国分忧,也才能让我们的湖北同行早日步入正轨。”早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候,山东烟台蓬莱亿兴果蔬有限公司就将20吨苹果捐往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河北乾信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艺薯家(北京)餐饮投资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他们不计盈亏,驰援湖北,为荆楚大地送去肉蛋奶、果蔬粮。而在疫情形势发生积极变化的当下,这些企业又马不停蹄地开工复产,想方设法恢复外贸业务,只为早一日让农户忙起来、让工人干起来、让机器转起来。在他们看来,积极复工复产,保障国民经济顺利运行,企业界责无旁贷。
翻开这些企业的“名片”,除拥有国家或省市级龙头企业的称号外,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都是具备出口资质的外贸企业。在展示中国形象与实力,参与国际贸易中,他们都是响当当的“排头兵”。无论是倾情抗疫,还是复工复产,这些企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以义为先、善行天下”的社会责任,彰显了“稳产保供、服务经济”的使命担当。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纷纷出政策、亮实招,解企业燃眉之急,疗经济发展之殇。从加大对企业融资贷款支持到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代言”,从加大涉外法律援助到优化通关监管服务……一条条“硬核”措施、一项项“红利”政策,既增强了中国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的决心,更凸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具备的强大自我修复力。
工厂一线,机声隆隆;田野之间,犁铧不歇。疫情挡不住中国开放发展、造福世界的坚定步伐。伴随中国各地复工复产面的不断扩大,充分表明了“世界工厂”正向全球市场传递信心,“中国制造”在给世界贸易注入活力。
日前,随着一声汽笛响,从陕西西安开出的一列火车,满载中国农产品向着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呼啸而去。这背后,超九成中欧班列复开的“硬核”成绩单分外亮眼。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中欧班列已开行1132列,同比增长6%。作为中国商品“走出去”的黄金通道,中欧班列这条“钢铁丝路”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亚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此同时,装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粮油食品的班列也向中国加速驶来。在这“一出一进”间,展现了中外国际贸易的需求与活力。
中欧班列的高位开行,是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打通任督二脉、全速前进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担当、中国信心的实力体现,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保障全球供给的决心。它对内拉动国内复工复产所需物资流通,为稳定中国外贸确保运输不停轮、服务不打烊;对外则表明中国这个具备全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的大国,有能力战胜疫情恢复满血状态,更有信心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发展共赢。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国内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一些国家因严峻的疫情形势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可以想象,该国包括农产品进出口在内的国际贸易势必会按下“暂停键”,进而波及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正常开展。
近年来,中国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农产品、食品市场,农产品进口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1/10。美国大豆、澳大利亚牛肉、智利樱桃、德国牛奶、东南亚水果……借助跨境电商、空中丝路、中欧班列等通道,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被引进中国。毋庸置疑,中国通过农业对外开放增加了国内农产品供给,满足了中国人民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更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高铁”分享发展红利。
但这场“不期而遇”肆虐全球的疫情,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疫情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经济秩序的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部分农产品特别是加工所需的重要原料不能及时进口,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深谙,粮食是“大国重器”,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足见掌控粮食生产主动权的重要性。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其他农产品也有必要提升一定的掌控力。以大豆为例,我们就采取了两招:一是大豆进口多元化,二是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除了进口,仍需自己多种多产一些,这样才能避免过度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阳光总在风雨后。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烟消云散,“世界工厂”必将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为增强世界信心、活跃全球贸易,释放中国巨轮的磅礴力量。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