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

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头再来,中国半导体之父,后半生的战斗

美帝在芯片上封杀中国,只是担心自己在这个领域被中国超越,相反美国的咨询公司反倒是出了一份研究报告称,这种举措会让美国企业承受更大的灾难,让中国企业更加迅速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确在科技领域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不过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

面对美国对华为的封杀,中芯国际在未来可能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相当艰巨,但是我相信这个中国半导体之父创立的企业,一定会书写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因为它的创始人已经为他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过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兵工署派遣大量人员奔赴全国,接管侵华日军遗留下的军械厂,张锡纶也随同事来到南京,接收位于雨花台附近的的日本野战造兵厂,并在此建立了兵工署第60兵工厂。此时的张锡纶已经是业内有名的炼钢专家,他在南京立业安家,与相识多年的女友成婚,1948年,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取名张汝京。

德州仪器的建厂狂魔

1949年,张汝京因为历史原因跟随父母去了台湾。他在台湾读完大学,然后去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直读到了博士。1977年,张汝京加入德州仪器,负责研发供空军使用的语音合成器,因为优异的表现,进入了德州仪器的核心团队——DRAM 研发制造团队,一干便是 20 年。

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头再来,中国半导体之父,后半生的战斗

张汝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的20多年间,为德州仪器建了9座工厂,遍布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被称为德州仪器的“建厂狂魔”。

有意思的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时也在德州仪器任职,任资深副总裁,手下管理着 4000 多人,属于下下级的张汝京在那个时候根本接触不到这位大领导。但估计二人谁都没想到,双方会在数十年之后成为势均力敌的对手,甚至还都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基石的奠定者。

第一次创业就被摆了一道

时势造就英雄,那个时候的DRAM日本一家独大,德州仪器在这个市场上也是艰难维系。1997年,德州仪器还是决定裁撤DRAM部门,解散全体员工,所以那一年49岁的张汝京失业了。不服输的张汝京,毅然决定回台湾创业,建立了世大半导体。

早在世大半导体的十年前,张忠谋已经离开德州仪器,建立了台积电。十年时间,台积电已经在半导体领域确立了牢不可破的地位。而此时的台湾,还有半导体一虎,联华电子。这两虎已经斗得不可开交,这是他们是不允许第三者在插足进来,一旦进来势必成为炮灰。不过当时台湾半导体产业自有技术及制造实力薄弱,全部都为代工模式,其他模式很难走出来,再加上张汝京有过在台建厂的经验,所以最终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创立世大半导体——台湾第三家晶圆代工厂,从事 DRAM 芯片代工。

在商业竞争中,摧毁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收购,据为己有。张忠谋在和联电竞争中,需要世大来扩充自己的实力。所以,在2000年,张忠谋在股东的支持下斥资50亿美元收购世大半导体。据说这件事情,张汝京被自己股东摆了一道,到事情快结束时才知道情况,但是已成定局。

一怒北上,中芯诞生

被老领导摆了一道,张汝京又怎么甘心屈居张忠谋之下,所以带着张汝京带着300多名工程师一怒北上,创立了中芯国际。张汝京一下子能带300多名工程师出来,说明为人处事,做事风格,人格魅力都是相当出众的,当时的场面一定相当感人。

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头再来,中国半导体之父,后半生的战斗

中芯国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选择北上创业,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张家人对祖国的情结,张汝京回忆说道:“父亲曾经问过我,什么时候能回祖国大陆建一座工厂?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为了避免重蹈世大半导体的覆辙,张汝京在中芯成立之初便对资本留了一手。一到上海,他便一举将上海实业、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等 16 家著名投资商纳入中芯,而且有意的将股权分散。2000 年,内地芯片产业刚刚发展,且势头并不猛烈,甚至可以说当时正值遇冷阶段,对初创公司来说着实不利,但张汝京不这么认为。

在行业整体看衰,不断有人退出的情况下,张汝京依靠自身人脉,大批量购入低价的二手设备,迅速为中芯建立了 3 条 8 吋晶圆生产线,赶在产业复苏前将产能准备做到完全充分,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也正是凭借此,中芯很快在内地半导体代工市场打下半壁江山。

2003 年前后,为扩大规模,张汝京进行了第二次私募,并在北京几乎同时开建两座 12 吋晶圆厂,还低价收购了当时摩托罗拉一座位于天津的工厂。这样算下来,3 年多时间建 6 座厂,初期集成电路线宽从 0.25 微米、0.18 微米一直做到 90nm 的成绩,大约也只有张汝京这样的 " 建厂狂魔 " 才能做到了。

产能储备充足,接下来便是让产品尽快面世了。对于成立不久的中芯来说,如何以最快速度让资金流动起来才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决定了中芯不可能完全复制台湾半导体代工模式。

张汝京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中芯不能只做逻辑电路,还要做 DRAM。"在他看来,订单不多的情况下,只做逻辑电路会浪费工厂产能,一旦出现产能空转中芯的资金流很有可能再难运转。而当时行业对 DRAM 良品率的要求普遍不高,就算赚钱不多,也能给员工一个练手的机会,为中芯储备人才。

为此,中芯开始寻求给国际大型 IDM 公司的代工合作,也正是因为这样,中芯才积累了丰富的专业代工经验,就此打下了中芯基石。甚至相较于世大半导体,中芯的发展速度更快,到 2005 年便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张汝京已经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毕竟 2005 年时他已经 57 岁了。但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也开始硝烟弥漫。

被迫离开中芯,继续创业

张汝京离开台湾,台积电就一直没有放弃“关注”他。

在中芯创立的第 9 个月,台积电便以 " 公司离职员工涉嫌通过电子邮件将公司重要资料外泄 " 为由,一纸状书将中芯告上法庭。在台积电看来,台湾,尤其是台积电人才的不断流失,是张忠谋 " 恶意挖角 " 导致的。除此之外,这些员工还可能为中芯带去了机密文件或数据,如 12 吋晶圆厂的配置、设计图,以及晶圆制造流程和 " 配方 " 等。甚至有中芯前员工称曾目睹中芯的非法行为,所研 0.18 微米逻辑工艺有 90% 复制于台积电。

为此,台积电先后在台湾、内地甚至美国联邦法院对中芯先后提起多次诉讼,双方也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打了 8 年的官司。

而这期间,张汝京一边为诉讼焦头烂额,一边还引进 IBM 的 45nm 先进工艺,并不断扩大产能规模,让中芯彻底坐稳了内地代工老大哥的位置。只是中芯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就算的。

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中芯内部却开始分立。有股东不满张汝京 " 一言堂 ",对其战略表示质疑,内斗愈演愈烈。2009 年,经 " 疲于诉讼 " 的中芯董事会决议,同意张汝京辞去中芯 CEO 职务,与台积电和解。

但 2009 年从中芯离职后,或许因为受伤太深,张汝京没有留在半导体产业,而是选择进入 LED 领域,成为了一个 " 投资人 ",并用 3 年时间投资了 3 家 LED 企业,涵盖了 LED 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不过自始至终,他的心就没从半导体上离开过。

2014 年,在 LED 投资回报大显之时,张汝京毅然将公司转让,回到半导体产业,创立国内首个 300 毫米大硅片项目的承担主体——上海新昇。

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头再来,中国半导体之父,后半生的战斗

上海新昇半导体 图片来源于上海新昇官网截图

新昇半导体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大陆300mm半导体硅片产业化的新篇章,将彻底打破我国大尺寸硅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带动全行业整体提升产品能级,同时也将带动国内硅材料配套产业的发展。

这一次,张汝京也是为了给自己半导体生涯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没有什么人生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就是不懈的努力。

END。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