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A连续三次盘中v转后,周五虽然盘中一度实现了我此前多次强调的“三v四破”,但在向下突破后却再次v回来了一大半;而深创虽然暴跌,但主要是其主力板块科技股受到到美国打压中国互联网和科技巨头,一般而言,这种黑天鹅只能短线影响,而上证的主力板块金融和周期股,则还在估值或技术低位。这是否意味着短线依然难以继续深跌?未来究竟买具有长线价值金融周期还是遭遇突发利空的科技?
具体分析:
关于三打四破,三v四破,三齿四破,其逻辑都是一样,就是用反复出现一种情况,让多数形成惯性思维,完成诱空(反复砸到一个位置再拉起,或者多次下跌后v转,让大家形成到了这个位置就可以买,每次跌了就可以买),或者诱多(到这个位置就得卖,或者每次上周都是逃命的机会)。但这个三,有实有虚。就和韦编三绝,三人成虎一样:首先指多次,当然最常见的也确实是三次,其次是四次。
另外,第四次一般来失败浪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连续三次攻击某位置后,第四次可能距前三次的高点(点)还有点距离,就掉头了。
正如七月初我在破3350后预测大盘到不了3500,同时会以三齿四破的方式见顶,当时判断的理由是市场主力介入较深,同时新增资金充裕,所以这次会冲4次,但实际第四齿轮就只涨了一半就下来了,虽然比我预测少了半个齿轮,但也符合最常态……这也使得我更确定,中线还有更高点!
其次,上证周五下午虽然盘中反弹较强,但主要是指数强或者说权重金融强。多数个股并没有v上去,即便接近翻红时,上涨股依然不到下跌股的四成。
第三,即便盘中最高时,也只有沪指接近完成v转,深创依然深跌,最高时只反弹到跌幅一半,如果说周四反弹到箱体中枢就掉头,显示的是中线弱势,那周五盘反弹了当日跌幅一半就压制,则同时显示出了短线的弱势!从这个角度上,深创的短中线都将继续走弱。
第四,主强创弱,沪强深弱并非仅仅是周五爆出利空后,在上周四次v转中,三次沪指都强于深创。周涨幅则沪指跑赢创板3%!
另外,从外围看环境,上周五天道琼斯也是三天强于纳指,周涨幅跑赢1个多点这轮流动性扩张导致科技股总体泡沫严重,已经是明显而普遍的现象。无论美国还是中国,上周和最近一月统计数据都显示机构减持科技股。
科技股的下跌,除了整体涨幅过大,泡沫严重外,还有两个原因:
本月开始的涨跌幅限制扩大到扩20%,这除了直接增加拉抬难度外(拉10%涨停板容易,因为多数人就会观望等第二天开板,但20%限制下来10%就难得多,因为卖盘会多很多);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之前也忽略了——涨跌幅限制扩大,平仓更严格,必然导致杠杆降低,要么卖出要么追加保证金(振幅越小,杠杆越大,是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比如外汇交易杠杆可10倍20倍,期货只有5倍,但股票一般才1.5-2,5倍)。
另一个情况,就是更重要的全局问题,流动性!
我之前分析过,因基本面和cpi的微妙变化,流动性继续扩张的势头已到尾声,原定八月中的降息和降准,都将推迟或取消,最多月底选择一个。
但本周感觉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紧一些!我和几个老板和银行的朋友交流,发现一个统一的情况:贷款开始收紧,贷款没以前那么容易了!
而看这8月6日的央行货币报告,提到“控风险”,更“精准灵活”的说法。现在控制风险正在落在实处!
所以总体情况,上周五和全周走势的实质就是:拉抬权重金融维持台面,科技消费和其他在过去一月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狂涨的个股不断撤退。
在短中期个股大盘都涨幅已大,而流动性开始略微缩紧的情况下(本来这轮上涨就是流动性为主推动的),现在不逢高卖,利用新资金蜂拥进来时卖,啥时卖?难道还继续拉高帮新韭菜抬轿子?
当然,金融权重和一些周期股的走强,不仅是掩护全局,也有更重要的自身原因!这个情况和17年4月上旬开始的股灾跌到5月中旬,大大蓝筹(包括金融)却提前在四月中旬就提前止跌很像。那次,大盘跌了五个星期,大蓝筹居然只跌了两周不到。
关于这次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的具体逻辑下次再详细分析。这里先说结论:
一,预计下周整体继续下跌,维持低点在817附近的判断,沪指至少跌150点,创业板300点左右的判断。
之所以继续维持调整的分析,除了以上理由和之前分析的理由,还有两个:
1,抄底的人依然不少,尤其是第3.5次v转,导致逢低接盘的惯性思维反而更强!
2,之前反复说的,3152缺口必填的声音居然还很少。
3,任何一次中线底必然也必须出现的“看空300点”的声音也没出现。
所以真正见底,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填3152缺口的预测成为主流;在3200时看2900又在3350翻多这,必须再次捡起他刚丢掉两天的2900论。
而要实现这两个条件,150点下跌是起码的(击穿3250),3200也有可能打!
当然,3152肯定不破。
4,跌创3300时,实在不知道买啥,就买银行。就如我在5,6月时反复说的,实在不知道买啥就买券商。
当然,就做短线波段而言,券商依然是最佳品种。
而如果不喜欢前者,不敢做后者,就买保险。
详细逻辑下周继续分析。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