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一说到教育,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升入了清华北大、C9名校、华东五校,就是自己的孩子读到了985、211、双一流大学。中专学历如何提升到大专?下面图文中的老师可以帮到你。
大家的话题和目光都聚焦于一本、重本等字眼,却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另一个群体——职中生。
事实上,每年除去千万高考学子之外,还有体量相当的中职生在奋斗着。只是,中职生在中考50%的淘汰率中,无缘于普通高中而进入了中职学校,因而大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其实,这部分学生跟那些逐鹿象牙塔的孩子一样,都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 中职生的现状
据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普通高中1.40万所,招生839.49万人,在校生2414.31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1.01万所,招生600.37万人,在校生达到了1576.47万人。
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55.50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9.73万人;职业高中招生152.18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42.95万人。
从数据上看,中职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约是1:1.4,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
尽管中职生在社会上不怎么受”待见“,但他们数量之庞大,毫无疑问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生力军。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导致50%左右的学生在中考中被强制分流,”优生“进了普通高中,”差生“进了职业高中。
本来,这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所需,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应有之目的,却在无形中为中职生过早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这样一来,中考50%的淘汰率,就成了很多学生与家长心中无法跨越的坎。
为了升入普高,学生就得不断地努力,家长就得想方设法地”鸡娃“,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内卷“。
1月24号,陕西省人大代表周苏萍建议:”将普高招生比例提高到70%-80%,将中职招生比例降到20%-30%,以解决中职招生比例必须占50%导致的中考比高考还难的问题。
“这一建议合不合理,能不能实施,这里暂且不谈,我们只谈目前每年数百万出口的中职学生究竟该怎么办?
- 中职生的出路在哪里?
中职生一般学制为三年,三年过后去向如何?目前,最主要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就业,二是考大专。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资金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斜。
在这种背景下,职业中专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很多职中不仅完善了课程设置,还积极与社会合作,采取了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生毕业时,既可以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也可以由学校推荐进入一些专业对口企业。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端的操作工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
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创新不足、结构不优等差距。
之所以会如此,这跟我们当前人才不足、技术不高、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就倒逼职中毕业的学生选择了学历再提升,以掌握更多更专业的技能来适应社会之需。
这样,选择报考大专,就成了第二种,这也是当前多数职中毕业生的选择。
- 中职生有必要读大专吗?
在”本科多如狗,硕士遍地走“的今天,大学文凭大幅贬值,一个大专文凭还有竞争力吗?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搏吗?我认为,有必要,也值得。原因有三:
1、大专文凭与职中文凭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专属于大学序列,而职中等同于高中,一个是基础教育,一个是高等教育,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客观地说,现在的职中学校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毕竟受师资水平和学生年龄等因素限制,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到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能。
很多学生上岗后都是边做边学,或者从事着跟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从这一角度来说,职中教育难以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初衷。
而进入大专,则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领域特性,更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职中生与大专生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年龄与生理上,还有心智与价值观。
职中生毕业时,一般在18岁左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心更加趋于健全、成熟,人格更加稳定,对学业、人生、社会等价值观的认知,也大异于初入职中时的14、15岁。
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究竟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心里也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进入大专,可以拥有跟职中完全不一样的平台,视野和心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拓展与磨炼,”三观“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3、大专生比中职生拥有创造更多可能的机会。
有些孩子懂事晚,从职中升入大专后,他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学历意味着什么。因此在就读期间,厚积薄发、埋头学习,最终跳上更高的平台,实现更大的人生抱负。
学生小A(坐标四川),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后来无缘普高进了职中。
在职中第二年突然醒悟了,开始发奋学习,最终考入了一所不错的大专院校——四川省交通职业专科学校。
在大专三年的学习里,他抓住一切时间搞学习,最终成功专升本,以一本的成绩读到了四川西华大学。
四年本科毕业后,他成功被一所大型国企录用。
从职中生到本科生,其间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而小A的人生也完全实现了逆转。
- 职中如何升大专?
那么,职中生应该如何升大专?都有哪些渠道与方式?
1、参加普通高考。
职中生同样具备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高考资格,与普通高中学生在一个赛道中竞争。
现在大多职业中专学校都会专门开设一个班,为那些错过普高但又想升入本科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
但由于职中生与普高生相比,在学习能力、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因素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虽然每年也有学生能考入本科大学,甚至不乏985、211名校,但这只是极少数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能考上普通本科或优质专科学校,就已经算是赚到了。
2、参加高职单招。
现在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了80%,这里面跟高职单招不无关系。
以2020年四川为例,高考报名人数67万,但最后参加高考的人数只有52万,其中有14万余人通过单招被高职院校提前录取,而不再参加高考。这种情况,在全国各省市大致相当。
什么是高职单招?简单说来,可以把它理解为”小高考“,只是高考在6月份,而高职单招一般放在3月底4月初。
高职单招考试项目有:语、数、英、专业基础知识。语、数、英考试的内容由各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出题,虽然是高中内容,但相对于普通高考来说又简单很多。
若学生通过高职单招考试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能再参加普通高考。
高职单招不分文理科,而是将专业分为13大类:商贸管理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教育类、文秘类、工艺美术类、旅游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建筑类、农学类、医学类,每个专业类下面又分设若干专业。
可见,通过高职单招的学生,选择范围更广,成长空间更大。
3、参加对口单招。
和高职单招不同,对口单招是相对于普通高考,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口单招与高职单招各有利弊,其区别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专业区别:对口单招只能选择与中职所学专业同类别专业,而高职单招不受专业类别限制,但是在报志愿时,单招一次只能报一个学校一个专业。
学校区别:高职单招,即单独招生,每省参加的单招学校都不一样,而对口单招可报考的学校更多。
考试难度:高职单招由各个院校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因而难度一般都不大。而对口单招要考四张卷,语、英合卷,数学,专业基础合卷,专业课合卷,难度大于高职单招。
层次区别:高职单招所报学校一般都是高职,专科层次,而对口单招,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说,则有可能考入本科。
升学成功率:一般来说,高职单招考试在4月上旬,而对口单招考试在6月7、8日,如果高职单招没有被录取上,还可以继续参加对口单招考试,多了一次机会。
4、参加高职扩招。
2019年,国务院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当年就扩招了100万人,2020再次扩招100万人,明年,即2021也将扩招200万。
扩招对象,主要包含三类: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
高职扩招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具体体现,相对于普通高考、高职单招和对口单招,高职扩招几乎无门槛,主要是为了满足18——45岁人群的学历需求。
再说简单一点,也就是高职扩招面向的是社会人员,只要给钱就能读,学制大多采取灵活性学制,学生不用天天到学校读书,每周到校听两、三节课即可,毕业时可以领到学校颁发的正规文凭。
虽然国家承认高职扩招的学历,但其含金量无疑大打折扣。
对于想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而且有更长远打算的学生,不建议选择此种方式。
当然,如果普通高考、高职单招和对口单招都无法通过的学生,那就另当别论了。
- 最后总结
当然,除了上述4个升学途径以外,职中生还有其它选择,比如:学校保送、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
不管选择哪条路,虽然最后都能殊途同归,但并非每条路都是通途。
在这些赛道中,有的难度太大,有的认可度低,我认为最适合职中生的有两条:高职单招和对口单招。
自从我国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时代。
曾经百中选一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只要你想读,总有一个途径能圆你的大学梦。
不过,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作为职中生也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规划,既不能自我否定(人生都是可以改变的),也不能单纯地想与别人比文凭(比与比不赢)。
我们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文凭+技能,即: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尽量提升学历 ,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夯实职业技能。
目前,随着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显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很多蓝领的收入已经远远超了白领的收入,大国工匠也在各个领域不断涌现。
所以,当前的职中生,要做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明确目标,把握好当下,走好每一天,未来就一定能改变人生轨迹,收获幸福的人生。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