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国际上是公认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物理学家,他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世纪伟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光电效应,推动了物理界量子力学的发展,在研究出光电效应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得知诺贝尔奖之前,爱因斯坦开始了一场远东之行,他先是访问了美国,又到了法国,努力促进法德之间的关系,但由于遭到暗杀,不得不离开,他沿途经过了科伦坡,新加坡、香港、上海、日本。
“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这是霍金对于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做出的极高的评价。在1999年由英国举办的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甚至击败了马克思获得了第一名。作为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确有着划时代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实际上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性格缺陷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这是一本由美国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亲笔日记。爱因斯坦在写这本日记的时候,是不抱有出版的目的的,所以他记录下来的全部都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可就是这本反映了最真实的,爱因斯坦的日记经过出版之后却引来了很多人的反感与不满。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完成了狭义相对论,整个学术界都为之震惊。爱因斯坦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邀约,大家都希望邀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本国的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日本也不例外,他们计划邀请爱因斯坦于1922年抵达日本进行交流。一些非常著名的中国科学家们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便用极为谦逊的语气邀请爱因斯坦抽空来中国。爱因斯坦本意是不想来的。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抱怨,自1905年之后,他就很少有时间能够进行科学研究了。
但是爱因斯坦难以拒绝中国科学家们如此炽热的热情,最终还是决定来中国。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成功抵达上海。很多中国非常有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甚至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听说爱因斯坦要来中国之后都十分高兴。
而且他们还为了迎接爱因斯坦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很多年轻的学生在南京路看到爱因斯坦都特别的兴奋,他们甚至将爱因斯坦高高的举了起来。爱因斯坦看到此情此景也非常的感动,并且在日记中写下了中国人好客热情的一面。
不过,爱因斯坦作为一个西方科学家,还是对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爱因斯坦在上海仅仅待了两天,可是他却在他的日记里评价中国人十分勤劳但是又十分愚蠢。他还将中国人比作马匹,认为他不会对勤劳工作的中国人抱以任何同情之心。
爱因斯坦在中国待的时间不长,而且他接触的都是中国的名流和精英。他的这些描述很大程度上都出自于他的想象,是缺乏现实的根据的。而且由于爱因斯坦本人具有超高的智商,所以他也对普通人报以鄙夷之情。据说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曾经坚决反对让自己的学生去前线参战。
因为他觉得他的高智商的学生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战场上。不过可以用一些智商普通的平凡人代替他的学生去参战。所以他也还在他的日记里引用了一位葡萄牙教师的话,认为中国人无论怎样训练都不会拥有正常的逻辑,因为中国人生来就没有数学的天赋。
1879年3月14日,一个健康的男婴在德国乌尔姆市呱呱坠地,此时谁也不知道,这个男婴以后会改变世界,他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时间回到1920年,这个时候的爱因斯坦可以说已经是一个享誉全球的物理界大师了,所以说全世界的大学都非常诚挚地邀请其能够前往他们的学校进行讲学,都希望从这个大师的嘴里得到一些能够有利于自己本国科学发展的知识,这其中就有中国的现代大学之父蔡元培,他也是竭尽全力的盛邀爱因斯坦前往北京大学进行讲学。给咱中国学子好好说说相对论,但爱因斯坦讲学是要收费的,当年北大并没有那么多钱请他。
梁启超先生得知这个情况后,慷慨解囊,爱因斯坦遂答应于1922年12月中旬来北大讲学,然而直到12月30日,爱因斯坦都没有如约来到北大,而是从日本到了上海,在上海逗留几天后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后来又在上海和香港停留了几天。在亲眼看到中国的状况后,爱因斯坦写下了如下言论:
“industrious, filthy, obtuse people…Chinese don’t sit on benches while eating but squat like Europeans do when they relieve themselves out in the leafy woods.”(译文:这些中国人勤劳、肮脏、愚钝,他们吃饭的时候不是坐在长椅上,而是用欧洲人在绿荫丛林中解手时蹲下的姿势吃饭。)
然后爱因斯坦接着写道:“It would be a pity if these Chinese supplant all other races. For the likes of us the mere thought is unspeakably dreary.”(译文: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其他民族,这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光是想想都郁闷。)
这两段话,无论如何看都带有浓浓的种族歧视意味,以及他作为西方人的“优越感”,许多网友在看完《爱因斯坦游记》后痛心地表示:“爱因斯坦竟然是这样的人!”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根据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爱因斯坦随后又补充了一些见闻和看法。
在第二次来到上海时,爱因斯坦写道:“Most pitiful of people on Earth, cruelly oppressed and abused, treated worse than cattle; their reward for modesty, gentleness, and frugality.”(译文:这些中国人是尘世间最可怜的人,他们朴素、温和、节俭,却受到了残酷的压迫和虐待,而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而当时的中国人确实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1922年到1923年,中国军阀割据,混乱不堪,每天都在遭受着战乱之苦,别说坐在桌子上吃饭了,能吃上饭就已经不错了,每天逃难,哪还顾得上衣装整洁,能逃出生天就不错了,每天还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整日的炮轰枪鸣,不是思维迟钝,而是没有时间去想其他,当然这并不能怪罪于爱因斯坦的偏见,毕竟当时的社会普遍就是如此,只有强大了,才能够改变别人的误解。
而第二次来到中国的爱因斯坦很快出现了同情心理。并且在随后的“九一八事变”中,爱因斯坦数次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为,并且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制裁日本。后来陈独秀被捕,爱因斯坦致电蒋介石,要求他释放陈独秀。加上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爱因斯坦亲眼目睹了黑人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他被深深震撼了,从此四处奔走,为黑人发声,此时,爱因斯坦成了一位反种族歧视的人道主义者。
1922年爱因斯坦在中国写的一页日记发表了一些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话,这篇日记后被收录于《爱因斯坦游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日记的内容是这样的:中国人吃饭不坐凳子,而是像如厕一样蹲着……他们安静而拘束,孩子们看上去呆板且愚钝……同时,爱因斯坦还感慨了中国人的生育能力,并且说:如果这些人取代了其他民族,那可真是遗憾。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将其他人描述为“生物性低劣”了,他将中国人的“智力低下”归结于此。
这番话和爱因斯坦一贯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形象实在不能相符,但是这确实是真的。然而还有一些中国网友在留言中表示爱因斯坦的言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也知道;有网友说,爱因斯坦的话是客观描述,不能因为他是外国人,就把他的描述当成歧视。
爱因斯坦的话确实不是孤例,很多我们认识的外国名人都发表过类似的话,比如我们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比如曾经中国文化的仰慕者,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比如罗素等等,他们都直接表达过自己对当时中国人的看法:麻木不仁、肮脏、怯懦、贪婪。
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这种说法吗?有人会说,鲁迅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不也正是这些吗?为什么鲁迅就可以说,外国人就不能说?我当然不是要大家在这件事上表现的过于敏感,但是也绝对不能认同某些对于国人有种族主义偏见的话,批评归批评,鲁迅可没有说中国人是在种族上、或者生物性有什么天然的不足。
同样是发表对中国人的看法,身为哲学家的罗素所说的要比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更加客观,罗素虽然也批评中国人所具备的一些不好的特点,但是他不把这个问题归结到人种这个问题,而是归结到了文化上,他赞扬中国人的勤劳的优秀品质,并且预言只要一个稳定的政府和充足的资金,他们在30年内就能超早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同时,罗素还指出,中国文化并没有被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所污染,他为此很高兴。但是对于中国将不得不引入那些民族主义的思想来对抗西方的入侵,罗素则感到很担忧。哲学家就是哲学家,对社会的认识远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来得深刻得多得多。
罗素曾给自己的爱徒维特根斯坦写信说自己爱中国胜过欧洲很多,维特根斯坦转而向罗素抱怨说自己所在的特拉滕巴赫的居民让他感到厌恶,但是罗素告诉他:我不认为任何地方的人性平均水平会高到哪里,我不愿相信他们比别的地方的人类更糟糕,我的逻辑本能反对这种想法——爱因斯坦学到了吗?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