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解决三农问题也被列为了重中之重,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系,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乡村振兴要以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文化之魂。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当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打造先进的乡村文化,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文化载体。农村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常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事实证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需要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形成多样的文化样式,从而避免乡村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影视剧创作是文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剧作品在推动文化繁荣及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与书籍报刊、广播等相比,影视因其视听兼备的流媒体特点在传播中具有先天优势,也最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由于居家观看便捷、剧情感染人等,使其越来越多地占据广大城乡受众的文化与审美感知空间,成为时下最具影响力、负载社会文化意义最多的艺术样态。
以文化铸魂需要接地气。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很多,对农民影响最大的是科技文化知识和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综观新中国发展史,影视剧为弘扬中华文化、反映时代变迁,以及培育国民情操、丰富人民生活作出了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关注农村社会现实,真情关切农民由改革大潮所激起的思想嬗变与情感波澜,站位农民,为农民代言。剧作坚持把镜头聚焦于当前农村的改革现实,对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以荧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使影视艺术更接地气、聚人气、提正气。当下,我国已经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的历史时代需要农村文化要有新发展新气象。以影视剧作品为例,一是要努力创作时代精品,探索三农题材影视剧的提档升级,成为创作者们的当务之急。那么,何谓影视精品?创作提档升级的根据是什么?这涉及的便是影视剧批评标准问题。近年来,影视论坛比较流行的是一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统一”的标准,也有的主张“真善美合一”的标准,还有的主张必须坚持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信中所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而大众通俗提法是:影视剧要“既叫好又叫座”、“既有较好的社会效应又有较高的市场效应”。文艺创作需要有明确的批评标准。但,批评标准的不统一与争执,也是文艺样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使具体文艺样式走向成熟与兴盛的一种助动力。二是要深深扎根于农村沃土。影视剧创作首先必须坚持思想标准,坚持以“内容为王”,坚持“影以载道、影以明德、影以亲民”;必须充分发挥其宣传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在当下,三农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要着眼于促进农村文化、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健康运行,要着力于推进乡村振兴,要让作品为乡村振兴的全程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滋养。优秀的三农题材影视剧创作者,会以虔诚的农民情感和乡土情怀,积极介入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场,以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准确而及时地发现生活及其问题;并且运用艺术镜像将它们记录表现出来,展示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的伟大历程,展示中国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壮举,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感染人、引起心灵共鸣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实现艺术创造生活的最高境界。
以文化铸魂要讲好农民故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其他文化活动,都要讲好农民的故事。以影视剧为例,我国农村影视剧经过不断的蜕变与洗礼,从反映生活的范围到主题的开掘及艺术表达方式,在不断成熟与丰富多彩。但是说到底,作为剧,农村影视剧还属于叙事性艺术作品,叙事性的文学元素深深浸润于农村影视剧,所以讲好故事是其寻求创作提档升级的工作重心。影视剧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依托于所讲述的故事,或说所叙述的情节,依托于在故事情节中所塑造的剧中人物。好的故事及情节必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说创作者不可以杜撰,不可以编导想象中的乡村与农民。高于生活,是指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必须是反映生活本质的事件,不能是肤浅的生活表象琐事。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不属于本质,本质一定是概括了同类的共性。本质可以提升人的理性认知,可以给人以启迪。由反映生活本质事件所构成的三农剧情节基本是:反映乡村现实矛盾、表达农民当下诉求,展示出农民解决矛盾的前景与路径等。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铸就村民精神家园
文明的建设需要人的存在,但是现在的许多村子都变成了“留守村”,“荒芜村”。为一改这种局面,推进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农村文明风尚是必不可少的,让村民们不再为生计发愁,让农村文化充满自信。
不少的地方开起了讲座的讲堂,图书满堂的农家书屋,跳舞等文艺专用的文化活动室等等。如今村民们娱乐休闲活动都有了好去处,村里打牌、搓麻将的声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唱歌、跳舞、排小品、练书法等业余活动。
不少文明乡风也逐渐培植,文明乡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塑。一些旧俗在摒弃根除。例如过去宁海的部分农村,在婚丧喜庆事宜上,往往大摆宴席,甚至互相攀比讲排场。为了让节俭意识深入人心,从2012年开始,全县全域开展“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363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婚丧喜庆事宜全部纳入村规民约。前童镇双林七宝村、西店镇岭口村的老人捐出做寿礼金,开设公益账户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带动周边村庄效仿。中华历史文化名村许家山村推崇“农嫁十二碗”,一桌酒席12种菜肴只需350元。
乡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两者只有分布上的差别而无性质上的不同。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所以说,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铸造新的魂。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