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南等粮食出口国因疫情限制粮食出口,我国部分地区市场出现集中购买现象,未来我国是否会出现粮食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情况?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还有哪些措施?
商务部4月2日在网上新闻发布会上对上述热点进行回应时表示,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在家中囤积粮食。
此外,商务部将推动有关地方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不断完善用车环境,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持续推动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国外采购方应严格按照
产品适用范围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
近日,荷兰媒体对部分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使用的中国生产的口罩因“不合格”被召回的事件,进行了报道。
商务部外贸司二级巡视员刘长于回应称,近日,商务部注意到荷兰媒体相关报道,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多方核实。
根据有关材料,商务部了解到,荷兰公司向我国相关企业采购的这批口罩为个人防护用的非医疗用口罩。有关企业出口时也做了说明。非医用口罩不能用于医疗用途,也不能用于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刘长于表示,医疗物资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生命健康,商务部希望国外采购方选择在我国药监部门注册的产品供应商,并在产品使用前,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严格按照产品适用范围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如在采购和使用中出现有关问题,建议双方企业按商业化原则,妥善协商解决。我们愿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医疗物资有序出口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地支持全球抗击疫情。
不进口也不会导致
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近期有关国家粮食出口政策变化,引起国内消费者关注。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对此回应称,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
王斌说,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我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王斌表示,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粗粮等饲料粮为主,进口的大米、小麦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1%和2%,主要起到品种串换和调剂作用。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体过剩,世界粮供低位运行,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有关国家出台出口禁令主要出于优先满足国内粮食供给需要,大多数粮食出口国不一定会跟风效仿。
无须集中批量购买粮食
“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王斌说。
王斌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确定了一批保供骨干企业、落实保供货源、畅通调运渠道,加强产销对接,各地批发、零售市场大米、面粉、食用油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向好,产能充沛。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在家中囤积粮食。
推动有关地方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
对于下一步举措,王斌表示,商务部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稳定新车销售,推动有关地方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不断完善用车环境,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繁荣二手车市场,尽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促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持续推动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