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

袁隆平怎么研究出来的水稻?袁隆平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水稻的

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关于水稻的问题,植物种植时遇到袁隆平怎么研究出来的水稻时,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和滚锁网知识的描述,水稻的问题是这样的,下面达达搜将为你整理一下袁隆平怎么研究出来的水稻的相关知识,首先:1、1960年7月,偶然间,他在一个试验田里发现了一种天然的杂交水稻,有了立刀研究杂交水稻的大胆想法。2、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了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的关键。3、1972年,在中国育成了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久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久南1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水稻

袁隆平怎么研究出来的水稻

一、袁隆平怎么研究出来的水稻

1、1960年7月,偶然间,袁隆平在一个试验田里发现了一种天然杂交水稻,然后它就产生立刀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杂交水稻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根据传统理论,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是袁隆平决心克服这个世界性问题。

2、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了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这成为了突破“三系”的关键。

3、1972年,袁隆平在中国育成了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久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久南1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制种技术。

4、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主要分为品种间三系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两系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间一系杂种优势利用,然后被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水稻是两性花还是单性花

1、水稻是两性花,因为水稻的花朵上有雌蕊和雄蕊,而且雌蕊和雄蕊是同时存在的。它的花朵排列成圆锥形,雌蕊的柱头非常像一个刷子状,除此之外,桃花和小麦的花也是两性花植物。

2、水稻1年最多可以种3季。水稻在南方可以1年收获2-3季,南方水稻一般为1年1熟或2熟,有些地方也有1年3熟的,比如江苏南部可以1年2熟,苏中及淮北一般只能种植1季,海南则是1年3熟。另外,广西只能种植2季水稻,但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可以种植3季,比如龙州县(左江河谷)。东北地区的水稻1年只能种植1次,它跟南方的水稻生长周期不一样。

3、每个地区的水稻种植时间都不同,收割时间也有所差异。北方水稻一般是1年1熟,大多是单季稻,主要在4月中旬种植,8月份收割。南方的水稻一般从阳历4月中旬开始进行育苗,8月初就可成熟收割,大约为104天左右。第2季水稻要一边收割一般插秧,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早稻4月中旬开始播种,5月初插秧,7月下旬收割,然后要马上开始进行晚稻插秧(被称为双抢)。晚稻必须在立秋前结束插秧,10月下旬至11月进行收割。

袁隆平是如何研究水稻的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以上关于水稻的问答资料袁隆平怎么研究出来的水稻的全文内容,希望本文水稻知识能给正在植物种植遇到问题你得到帮助!更多水稻知识尽在达达搜首页。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种植问答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