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茶叶大量出口)。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
道光皇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在虎门海口悉数销毁。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第一次鸦片战争自1840年开始,前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初始阶段,清军依仗地形优势和兵力优势接连取得胜利,但随着英军侵华规模的不断扩大,清军渐渐处于下风,最终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1840年七月初,英军行驶至福建海面,用重炮向厦门发起猛烈进攻。清军惊慌失措,向厦门调集军队。
但厦门其实并不是英军的主攻方向,在佯攻一阵之后,英军很快便改道北上,计划夺取定海。此举完全打乱了清军的布防。
七月四日,当英军抵达定海水域时,清军水师毫无戒备。
英军气焰非常嚣张,限定清军必须于次日下午二时前投降,并将周边海岛和炮台一律交出。
面对如此无礼要求,清军将领未予理睬。
七月五日下午二时,英军看到清军并无献城投降的迹象,便立刻发起进攻。
面对侵略,清军水师奋起抵抗。
但由于船小炮少,射程又近,交战完全处于下风,只得向镇海方向撤退。
英军攻占定海城东南的关山炮台,并攻占定海县城。
七月二十八日,义律率领英舰继续北上,于八月九日进驻天津大沽口外。
道光皇帝考虑到天津海防力量不足,不敢下令进行任何抵抗,反而命令清军不得随便开枪开炮,只需如实传达英军的要求和条件即可。
就这样,道光帝很快便得知英国要求赔偿银两和割让岛屿等条件,便开始研究与英军和谈的可能。
琦善受道光帝委托,与英军接洽。
琦善并没有外交经验,为了尽快完成退兵任务,他早早地向英军交底:只要舰船返回广东一带,就会尽量满足所提条件。
其实当时英军北上军队不多,加上天气转冷,士卒生病也多,所以顺水推舟同意撤军南下,要求将谈判地点也放在广州。
广州和谈期间,英国人时时以武力相威胁。
琦善一度自视为退兵功臣,却只能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
他先是擅自同意赔偿英军五百万两白银,当得知广州防御工事毁坏严重、兵丁招募困难时,只得对英军更加迁就,私自同意追加一百万两赔偿款。
英军则趁势紧逼,坚持要求割地作为赔偿。
对此,琦善不敢同意,只得报告道光皇帝。
道光帝大怒,一面呵斥琦善“毋得示弱”一面命令部队做好作战准备。
英军看到清廷态度趋于强硬,也开始布置进攻计划。
1841年一月初,义律下令向虎门沙角、大角炮台发起突然进攻,清军奋起抵抗,打死打伤英军一百余人。
但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军伤亡惨重,副将陈连升阵亡,六百余人死伤。
不久,英军强占香港,随即将目标瞄准虎门。
二月二十六日清晨,英军组织三千多人向虎门发动猛烈攻击,琦善明知虎门守备不足,却拒绝派兵增援。
水师提督关天培和数百清军英勇战死,虎门炮台及林则徐当初购置的二百余门大炮全部为英军夺取。
道光虽下令将琦善革职查办,但已不能改变英军逼迫广州的现状。
道光决心调集人马增援广州,并委任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负责指挥广州会战。
同时任命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一万七千人开赴广东。
殊不知这靖逆将军奕山昏庸无能又胆小怕死。
他先是不敢接战,后来察觉不战则无军饷可拿、无军功可邀,便抱着侥幸心理试图与英军一决雌雄。
五月二十一日,奕山组织军队出城,向英军发动偷袭。
没想到英军事先得到情报,做好了防备,清军偷袭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英军随即组织反攻,利用先进的火炮向清军发起猛烈攻击。清军迅速溃败,往城内撤退。
英军则乘势进攻广州城,并且迅速占领城北越秀山炮台,夺取了制高点,居高临下,往城内发炮攻击。
广州城内虽有万余清军,却毫无还手之力,奕山等人则是惶惶无主,乱作一团,不久便向英军竖起白旗。
之后,奕山与英军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和约规定清军必须在一周之内交出“赎城费”六百万两,并且撤出广州城三十公里之外。
和约签订之后,清统治者天真地以为中英战争已经结束,遂下令各地酌情裁撤调防官兵。
英国政府在获悉后,认为他们从条约中所得权益太少,愤怒之下撤换了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决意扩大对华侵略规模。
璞鼎查到达香港不久,便率兵进犯厦门。
厦门总兵江继芸组织守军抵抗,难以抵挡英军的猛攻,最终连同副将一起战死沙场,厦门宣告陷落。
英军进入厦门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道光皇帝接这才意识到战事并未结束,于是慌忙下令沿海各省加强防备。
英军留下少许人马驻扎厦门,继续北犯。
1841年九月,英军进犯定海。
定海守军组织了顽强抵抗,总兵王锡鹏、葛云飞、郑国鸿等英勇战死。
英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成功登陆,定海宣告失守。
此后,英军继续进攻镇海,镇海守军多次打退英军进攻,与来犯之敌展开肉搏战,终因英军火力猛烈,招宝山、金鸡山两座炮台相继失守。
负责督战的钦差大臣裕谦率部死战,眼见大势已去,投水自尽,等被部下救起时,已经气绝身亡。
十月十三日,英国军舰抵达宁波,宁波提督余步云望风而逃,将宁波城拱手让出。
东南沿海城市的相继失守,给了清政府当头一棒。
为挽回败局,道光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从江西、湖北、四川等省调集军队前往浙江,试图收复失地。
不料奕经一路游山玩水,勒索财物,直到第二年二月才抵达绍兴。三月上旬,各省援兵也陆续抵达。
奕经等人认为兵力雄厚,制定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城的计划。
可是,英军已经知晓清军的作战意图,并做了充分准备,清军的反攻计划先后失败。
奕经等人狼狈逃回杭州。
为了推卸责任,他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除了强调英军“船坚炮利”之外,还刻意夸大了汉奸的作用,浙江巡抚刘韵珂则借机提醒道光皇帝注意民变。
道光帝由此而开始放弃对英国的强硬态度,派投降派耆英、伊里布等人赶赴浙江,办理乞和事宜。
此时,英国侵略者已经对清军战斗力非常了解。
他们相信战场武力是谈判要价的最佳手段,便决定继续发起进攻,以此胁迫清政府接受其漫天要价,追求最大利益。
1842年六月中旬,英军开始进入长江,向吴淞炮台发起猛烈进攻。
两江总督牛鉴未战先怯,偷偷逃跑,此举不仅影响整体布防,也导致士气受挫。
面对来犯英军,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英勇抵抗,亲自站在炮台组织指挥炮击。
英军死伤二十余人,炮舰也被清军炮火击伤。
英军很快发现,清军防线只有陈化成西炮台炮火猛烈,旋即集中力量攻打。
激战五个小时之后,西炮台终于失守,陈化成身负重伤,失血严重,气绝而亡。
同时阵亡的还有士兵百余人。很快,吴淞口失陷,英军侵占上海。
七月下旬,英军由长江逆流而上,进攻镇江。
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镇江守军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城门失守之后,清军与侵略者展开艰苦的巷战和肉搏战,与敌人拼尽全力。
最终,清军用伤亡、失踪六百余人,让英军付出死伤百余人的代价,副都统海龄督战到最后一刻自杀殉国。
对此,恩格斯曾经感慨说道,如果其他各处清军都像镇江守军这样勇敢,英军“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失守,让清政府不得不加紧乞和的进程。
道光催促耆英、伊里布等赶赴江苏,加紧议和。
此时,英国军舰已闯入南京江面。
耆英、伊里布等便赶往南京与英军议和。
议和的结果,清军被迫接受英国所提出的条件,在英国军舰上订立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香港由此被割让给英国,此外还有高达两千一百万两银元的战争赔款,以及开放诸多通商口岸等不平等条款。
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