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自动回归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9日9时,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受降大典。南京黄埔路上,当年举行受降仪式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如今是南京军区大礼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
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49年,如火如荼地解放战争进入高潮阶段,国内局势天翻地覆,政治风云波则诡谲。国民党内部纷争不止,蒋介石退而未休,图谋瓜分天下,国军大势已去,妄想划江而治,国民党当局发起国共谈判。
毛主席坚定立场维护国家统一,力求和平解放全中国,然而南京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国共谈判破产,渡江之战一触即发。国民党内部还做着划江而治的春秋大梦,却不想粟裕将军已蓄势待发,准备收复南京。
渡江战役中,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曾经两次先斩后奏,不顾上峰命令,一再一意孤行,这在中共军队史上十分罕见,毛主席爱将粟裕为何敢抗命不尊,固执己见,使蒋介石梦碎长江,本期视频带大家了解事情的始末,新来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视频,又可以接收到最新的视频分享。
蒋公退而未休,筹谋划江而治
1949年1月21日,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蒋介石官宣下野,而实际退而未休,身在老家溪口却遥控天下时局。
众所周知,蒋介石与李宗仁素来政见不合,敌对已久,但二者在划江而治这一点上却是步调一致,高度谋和。蒋介石曾多次示意李宗仁,支持他与中共谈判,争取历史重演,再现一个“南北朝”的局面。
为了胁迫中共促成划江而治,蒋介石早在下野之前就未雨绸缪,任命一批亲信将领,将长江江防指挥官之职收于麾下。如以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借以控制苏浙皖三省及南京、上海的军事指挥权。
在下野之后居所远离政治中心,却依然进行政治布局。一月下旬,蒋介石在溪口召开会议,与国民党军事高层商讨长江防御问题,决定把长江江防分区而治,划为两大战区。以湖口为界,湖北宜昌至湖口以西布置军事力量40个师约25万人,由白崇禧率军指挥,湖口以东到上海为另一战区,有75个师约45万人进行防守,并加强先进军备,如配备兵舰172艘、飞机230余架,由汤恩伯指挥。两大战区协同固守,确保长江一线固若金汤。
3月3日,张治中作为南京政府谈判代表,来到溪口向蒋介石述职,根据张治中草拟的和谈腹案,提到和谈的底线问题时有如下表达:“我们希望能够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由国民党领导,如华北、东北各地由中共领导一样。”
这点与蒋介石的打算正好相符,于是草案得到蒋的首肯。蒋介石表面退居幕后,实则不然。在他下野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依然手握实权,宣称备战求和,并借此谋划布局,操纵长江作战部署。
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为蒋介石心腹,他遵照蒋的命令,组建了12个编练司令部,以应对作战损耗问题,训练新兵补给前线;除此之外,之前已被解放军歼灭的嫡系部队各个师的编制,也在蒋介石的部署下得到恢复,师长由蒋亲自任命,均为深得其心的亲信。
4月1日,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黄绍竑、李蒸、刘斐一行组成南京政府和谈代表飞抵北平,国共谈判在世界目光的聚焦下,正式开始。
下野之后的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自居,向广州中央党部发去指示,以党的名义下达指示,一为停战协定为和谈的必须条件;二为如若共军一意孤行,非要渡江,则和谈将于渡江之日停止,届时战乱不休,国家遭到破坏,责任由中共担负。
此时蒋介石的图谋已人尽皆知,并得到国民党内部的支持,首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蒋介石的和谈方针,其次,“和谈指导委员会”也在蒋介石的旨意下应运而生,专门统筹谈判事宜,且多数委员会成员幕后操控者,皆为蒋介石。
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
李宗仁面对残局,唯一能做到的便是苟延残喘,维持局面。妄想通过谈判保全长江以南各省,与中共划江而治,并成为美帝在中国的代理人,彻底取代蒋介石。
对于此刘斐曾表示:李宗仁如意算盘打得响,在目前情况下却很难做到。然而李宗仁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彻底打倒蒋介石,便可争取时间,况且中共一时难以消化大面积疆土,只得暂缓,届时再组织民主联合政府,形成在政治上的平分秋色。
为了试探中共方面的反应,刘仲容带着白崇禧下达的秘密任务来到北平,先行与毛主席见面。刘仲容身份较为特殊,为桂系特使,在中共和各反蒋派系之间进行联络往来,刘仲容还曾到访延安,被毛主席称为“桂系的亲信,中共的朋友”。
3月下旬,毛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刘仲容,待他道明来意之后,毛主席并不作他话,只是收敛笑容,留下一句:“白先生要我们不过江,这是办不到的。”
毛主席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虚假面目,并宣告将于1949年内完成渡江,解放全中国。还以“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诫全国人民,各界人士。如若怜惜像蛇一般的恶人,将会被反咬一口。
面对南京政府别有目的的和平攻势,毛主席在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认为国共谈判的基础,应有8项条件,和平方式为彻底取得革命胜利的首选目的,要使战乱不休的国家,少受损失。
国共谈判在各方力量的角逐之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为争取谈判成功,4月8日,毛主席亲自来到会场,逐个会见南京代表。毛主席在会见之时,与国民党代表就战犯名单、军队整编、解放军渡江、联合政府的组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开诚布公地交谈,凡能作出的让步都予以了告知。
15日的双方会议上,《国内和平协定》定稿,由周恩来亲手交给张治中,此事事关重大,关乎和平与否,周恩来郑重地表示,此为万万不可变动的定稿,本月20日为南京政府签字的最后期限,如果达成共识就签字,否则解放军将马上过江,解放全中国。
蒋介石看过“协定”之后,深感国民党已至绝路,于是拍案大骂张治中,认为其无能至极,丧权辱国。
虎踞龙盘今胜昔,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和平协议签字,次日毛主席与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的前身为华东野战军,野战军势如破竹,在快速统一全中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当时,带有区域性质的部队经过中央军委整编,分为四大野战军。如同四把尖刀,盘踞在中原大地,集中调遣,随时进发西部,南方。
在渡江战役的兵力部署中,粟裕所司三野为中坚力量。第三野战军的东路突击军团,于江阴一线实施突破,在破除江阴敌军之后,再就地画牢,将南京城东线包围。三野中路突击军团则以安徽芜湖为突破方向,与东线配合,合围南京西线。计划一旦成功,便能将南京置于困地,这就是“钳形攻势,铁臂合围”
粟裕深谋远虑,在战前就仔细分析敌军的撤退路线。经过反复比对,他认为,如果东线与中线成功冲破敌军防守,包围南京城,则南京国民党守军必不会坐以待毙,其撤退路线很可能有以下两个方向,其一是铁路线行进,从南京向上海方向撤退,其二是以无锡常州为便,经过宜兴向杭州撤退。
粟裕作为率军大将,在战前动员中曾动情地指出,此战事关国运,乃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一次进军,等于在最后关头,挖去敌人心脏,给予致命打击,对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4月20日午夜时分,三野的中路突击军团箭在弦上,在芜湖以西100多公里的江面上伺机而动,全面发动进攻,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占领长江南岸阵地。
4月21日,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来到前线亲自布置防御,却已于事无补,21晚间,三野的东路突击军团一跃而起,发起渡江。在国民党驻守军团四面楚歌之时,二野的西线突击军也顺势响应,发动渡江攻势,在东西两线的配合攻击下,顺利完成围城任务, 至此,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顺利渡江,险象迭生的长江天险已然被攻破。
先斩后奏,不留敌军喘息之机
根据渡江战役之前的作战部署,前总委认为不可小视国民党残余战斗力,国民党军在三大战役中虽已严重损耗,但若渡江战役不分步骤行进,而是直指南京,很可能受到南京周围兵力的反扑。因此渡江战役的战术应奉行“在战术上仍应稳扎稳打,有组织有准备进行战斗,防止轻敌乱碰”,以此来避免轻敌冒进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然而在实际作战中,20日与21日东路与中路突击军团一路披荆斩棘,攻势迅猛,敌军如同干柴,在我军的进攻之下不堪一击,东西两边战线溃不成军,呈崩盘之势。
面对此等战局粟裕突然提出,主攻部队应摒弃之前稳扎稳打的的战术,而是应该更为大胆,义无反顾地向前穿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敌军退路,打蛇打七寸,不应留下任何喘息之机,只有这样才能速战速决,拖沓行事会造成我军不必要的伤亡。如果不加变通,严守战前计划,则会错失良机,很可能将歼敌的成果拱手让人。
21日晚,粟裕将自己的阵前分析汇报军委,前总委虽赞同粟裕主张,但战势十万火急,粟裕已等不及回应,直接命令部队继续进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放军的进攻速度先于国民党军队的后退速度,国军的大规模撤退滞后,粟裕乘势而上,获得了后继歼敌的先机。
22日17时,粟裕再次向前总委发电,汇报进军方案。对于粟裕的主张,前总委全部赞成,但在总委接到电报之前,粟裕已经指挥军团进行穿插,前总委的回电为“追加批准”。这是粟裕在渡江战役中,第一次先斩后奏。
擅作主张,郞广阻截歼敌
粟裕在战前进行了国民党军队撤退路线分析,随着渡江战役的行进,也一步步印证了最初的判断。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江阴、南京、芜湖前线大规模撤退,粟裕经过对我军行进路线和敌军撤退路线的仔细测算分析,下令部队务必于敌军后退前赶到安徽、浙江、江苏三省的交汇处,在朗溪、广德与长兴一线设置阻击圈,力图全歼从前线败退之敌。
然而此时前总委却发布急电,认为渡江战役已大获全胜,局势如此,不宜穷追猛打,否则出现差错,将令此战蒙上阴影,反而得不偿失。
面对前总委的急电,粟裕却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国民党军队此时军心不稳,如同惊弓之鸟,此时若不乘胜追击,等敌军缓过神来,则会整军重起,增加作战难度。于是粟裕不顾上峰指示,下令部队不停下作战步伐,追击残敌,同时向各级部队,下达作战指令。
25日10时30分,粟裕致电前总委,陈述作战方案,要求追击逃窜之敌。与此同时,粟裕还下令各级部队,如果能在宜兴及郎广一带拦截敌军,则可不受前总委之令,先行给予歼灭。这是粟裕的第二次先斩后奏,造就了精彩绝伦的郎广围歼战。
划江而治乃是分裂国家之举,如若得逞会留下万世骂名,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当局不顾国家统一,不顾历史正途,反而一意孤行,谋取政治得失,终究会失去民心,迎来一败涂地的局面。我党我军不畏艰难,誓死保卫国家统一,赢得革命胜利,上下一心,渡江战役大获全胜,收复南京,解放全中国。粟裕将军在此次作战中所表现出的谋略与担当,为革命的彻底胜利,立下不世之功,值得后世的敬仰与缅怀。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