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杨志发,在抗旱打井时候,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上报给政府,政府上报给中央,中央派考古队来调查,由此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了。唐代诗人许浑在《途经秦始皇墓》中写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皇帝,秦始皇真可谓是一代天骄,虽然秦朝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但这位皇帝的功劳却足以令千万世称赞。也正是因为他将全国成功统一,使得他能够调动的人力物力远超此前的君王,因此他的陵墓也是前所未有的豪华。但是在考古事业兴盛的今天,秦始皇陵也没有开始挖掘,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说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那么秦始皇帝陵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它的修建耗时36年,征集劳力70多万人,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自从秦始皇陵被发现之后,围绕它的争论从未停止,“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么多的悬念等待被揭晓。
从首次被发现至今40多年过去了,秦始皇陵始终没有进行考古挖掘,主要是因为围绕是否挖掘存在着巨大争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 首先,技术难题。
目前探测到的秦始皇帝陵墓,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挖掘的第一步,是先建造一个至少同等大小的房子(或大棚),防风防雨防晒,就目前来讲这个难度应该不大。
第二,考古挖掘不是盗墓电视剧里那样,找个洞穴爬进去,而是需要从上至下,将覆盖的封土一层层去掉,这个移土的工程量就不小。
第三,秦陵地区地下水位相当高,距地16米就见水了,而地宫是在26米以下,开掘时需要快速及时将水排出去,否则地宫可能被大水整个淹没,这个排水设备需要解决。
第四,目前已经证实陵墓内会有大量水银,水银易挥发,有剧毒,到时候如何通过这些水银密封层,也是一个不小的技术难题。
第五,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挖掘出来的文物,如何进行保护?
因为陵墓里的文物,比如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等,在地下被埋藏了2000多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如果保护不当,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类似的案例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比如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当时马王堆女尸刚刚出土的时候,陪葬的餐具中的蔬菜(藕片)甚至都没有腐烂,可惜当时准备不充分,见到空气后迅速变质。
比如中国南方地区曾出土过一些象牙制品,这些象牙制品出土时洁白光滑,不到两个小时却变成了暗色粉末状。
-
其次,法律及政治难题。
国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除非下面三种情况下:
一是因为自然风化,野外的古墓墓穴露出地面,或者被水淹等等的情况,需要抢救性挖掘。
二是因为现代人施工, 不小心挖到的了古墓, 报给文物局,文物局过来进行保护性挖掘,比如马王堆汉墓、中山靖王墓。
三是因为古墓被盗,发现直通墓室的盗洞,进行抢救性挖掘,比如狮子山汉墓。
此外,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早于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以,挖秦陵还有涉外问题,也有行业标准不一致问题,甚至还不乏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否可以让所有参加发掘的国家共享的难题。
- 第三,挖掘所需人力财力难题
我国已经挖掘的先秦古墓中,规模最大的是秦景公1号大墓,面积为5334平方米,从1976年发现开始挖掘,1986年挖掘结束,用了整整十年。
陕西凤翔县秦景公1号大墓
兵马俑坑面积约2万平方米,目前挖了三个坑,用了三十多年,而秦始皇帝陵面积约25万平方米,挖掘需要多少年?预估至少300年。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么长时间的挖掘,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即使启动了也难以长期维系下去。
真要开挖,单凭陕西自己的力量肯定无法完成,需要调动全国的考古学家,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如此几十上百年的挖掘,由此带来的花销支出也是不小的数目。
所以,在上述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主动发掘就是对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最好的保护。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对于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其实是在有序进行的。至于很多人所理解的发掘秦始皇陵,大概是打开主墓室进行探寻,其实之所以至今没有进行到这一步,是有着多重原因,既包括对于古代文物的保护,也有很多现实原因——光是秦始皇陵附近的“五爪金龙”地形,就决定了考古工作很难开展,而这也是秦始皇陵至今未开挖的原因所在。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生活常识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